u ]r=R 河西学院心理实验网络平台 河西学院心理实验网络平台
河西学院首页 学院首页 本站首页 课题团队 课题负责人 课题理论探讨 本站服务对象 校外资源 课题获奖
河西学院心理实验网络平台

 
 悬浮礼盒2

 视频简介:

视错觉的形成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对于视错觉,迄今仍未有确切的解释。我们通常

认为我们能以同样的清晰度看清楚视野内的任何东西,但如果我们的眼睛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动,就会发现

这是错误的。只有接近注视中心,才能看到物体的细节,越偏离视觉中心,对细节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

视野的最外围,甚至连辨别物体都困难。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之所以显得不明显,是由于我们很容易不断

移动眼睛,使我们产生了各处物体同样清晰的错觉。我们的眼睛提供给我们的任何一种视觉信息通常都是

模棱两可的,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物体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事实上,经常会

有多种可信的不同解释。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种解释,不会出现几种解释混合的奇特情况。

对视觉图象的不同解释是数学上称为“不适定问题”的例证。对任何一个不适定问题都有多种可能的解,

在不附加任何信息的条件下,它们同样都合理。为了得到真实的解,需要使用数学上所谓的“约束条件”。

视觉系统必须得到如何最好解释输入信息的固有假设。我们通常看东西时之所以并不存在不确定性,是由

于大脑把由视觉景象的形状、颜色、运动等许多显著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对所有这些不同视

觉线索综合考虑后提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

   看是一个构建过程,大脑并非是被动地记录进入眼睛的视觉信息,而是主动地寻求对这些信息的解释。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填充”过程,如和盲点有关的填充现象。盲点是因为联结眼和脑的视神经纤维需要从

某点离开眼睛,因此在视网膜的一个小区域内便没有光感受器。但是,尽管存在盲区,我们的视野中却没

有明显的洞。这说明大脑试图用准确的推测填补上盲点处应该有的东西。   

    俗话说“眼见为实”,按照通常的理解,它的意思指你看到某件东西,就该相信它确实存在。然而克

里克对此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在很多情况下,

它确实与视觉世界的特性相符合,但在另一些情况下,盲目的“相信”可能导致错误。看是一个主动的构

建过程,你的大脑可根据先前的经验和眼睛提供的有限而又模糊的信息作出最好的解释。心理学家之所以

热衷于研究视错觉,就是因为视觉系统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为揭示该系统的组织方式提供某些有用的线索。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视觉呢?显然,我的头脑种似乎有一幅面前世界的“图象”,但很少有人会相信在

大脑的某处有一个真正的屏幕,它产生与外部世界相对应的光模式。如果考察一下计算机是如何处理图象

的,就会知道计算机存储的是图象的符号化表示,通过这些记忆的符号可以产生图象。那么,我们的大脑

为什么没有一个符号化的屏幕呢?假使屏幕由一个有序排列的神经细胞阵列组成,每个细胞对图象中的特

定“点”进行操作,其活动强度与该点光强度成正比。若该点很亮,则该细胞活动剧烈;如果无光,则细

胞停止活动。这样,表象就会是符号化的。难道不该是这样的码?

  这种排列的毛病是除了每个小光斑之外,我们不能“知觉”任何物体,我们不能将光斑组成有意义的

东西。我们的大脑可以轻易地识别出一幅图象中的某一具体物体,比如识别出一付面孔。因此大脑不可能

只是一群仅仅表示在什么地方具有光强类别的细胞集合,它必须产生一个较高层次上的符号描述,大概是

一系列较高层次上的符号描述。这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因为它必须借助以往的经验找到视觉信号的最佳

解释。因此,大脑需要构建的是外界视觉景象的多水平解释,通常按物体、事件及其含义进行解释。由于

一个物体(比如面孔)通常是由各个部分(如眼、鼻、嘴等)组成的,而这些部分又是由其各个子部分组

成,所以符号解释很可能发生在若干个层次上。这些较高层次的解释已经隐含(implicit)在视网膜上的

光模式之中。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大脑必须使这些解释更明晰(explicit)。一个物体的明晰表象是符号化

的,无需进一步加工。

        一旦某个事物以明晰的形式符号化之后,该信息就很容易成为通用的信息。它既可以用于进一步加工,

又可以用于某个动作。用神经术语来说,“明晰”就是指神经细胞的发放必须能较为直接地表征这种信息。

因此,要“看”景物,我们就需要它的明晰的、多层次的符号化解释。

   对很多人而言,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种符号化解释是难以接受的。因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

“真实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具备周围世界各种物体的直接知识。这只不过是高效率的视觉系统所产

生的幻觉而已,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我们的解释偶尔也会出错。   

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

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

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

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

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

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

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